電話號碼:023-81983518
手機號碼:18696571197
公司官網:m.483749.com
郵箱:cqyyds@163.com
公司地址:重慶渝中區中山二路174號(文化宮綜合大樓)312室
重慶雕塑設計淺談秦俑裝飾寫實風
重慶雕塑設計淺談秦俑裝飾寫實風
“惟其富瞻雄偉,欲為清空而不可得,一旦見之,若厭膏粱而甘藜藿,故不覺有契于心耳”(周密《浩然齋雅談》)
秦俑的寫實風,帶著裝飾意味,與商代的抽象相比,它更貼近生活的情感以及自然形體的特征。它塑造的方式是通過對客觀形體結構的整理、推敲和概括,向有機幾何體過渡,繼而以線、面、體的構成完成整體的塑造。眾多人物的塑造在裝飾風手法的統一下,整體氣勢更覺恢宏。秦俑在一些局部處理和人物背后的刻劃方面極為用心,它展示的是多維空間。即使是跪射式武士的鞋底,它的千針萬線也表現得細致入微。秦俑的紀念性強,幾何體的構造及整體概括性增加了它的空間感,只不過強大的“軍陣”被埋于地下。秦俑的裝飾寫實風為我們提供了在現實物質形體結構中尋找形式的可能。它是區別于西方寫實主義的中國式寫實,這“寫實”體現了東方人善于將形體平面化的傾向。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我以為漢代的意象風是中國雕塑最強烈、最鮮明的藝術語言,它是可以與西方寫實體系相對立的另一價值體系。漢代寫意雕塑從形式與功用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霍去病墓前石刻為代表的紀念碑類,第二類是陪葬俑。霍墓石刻不僅是楚漢浪漫主義的杰作,也是中國戶外紀念碑形式的代表。它的價值體現在:其一,借《躍馬》、《馬踏匈奴》贊美英雄戰功,這較之于西方直接以主人騎馬或立像雕塑的表現更富于詩性的想象,這是中國紀念碑的“借喻法”。其二,以原石、原形為體,開創了望石生意、因材雕琢的創作方式。這種方式的哲學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尊重自然、時間對石頭的“煉就”,另一方面融入人的創造。這與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雕刻相比,更顯出中國人注重“意”的藝術表現思維方式。西方人的以物理真實為依據而打造、磨煉石頭,使之合乎事理,并通過對生理的刻劃來表達形體的量和力。而中國雕塑直接借助原石的方式,則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自然的力量,這對建于室外的紀念碑雕塑無疑是最為合適的藝術表達。看漢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一是“相原石”,先審視石材形狀大體近似何物;二是“合他我”,這是對象與作者的契合;三是“一形神”,在整體把握的大略雕刻中從石里剝出體、面、線,使材料、物象、作者融合,將三者合為一體。
我在《寫意雕塑論》一文中曾寫道:中國雕塑有史以來以兩種形式最為顯著,在室內為佛教造像,室外為陵墓道前的石人、石獸。前者由于有嚴格造像法限制和虔誠的宗教情感的制約,所以大都合乎法度,和后者不同,超然、豪放、自在為之,也許是置于室外的緣故,若刻劃太實了,就失去了與天地爭空間的雄強的氣勢,所以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像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自然形態,稍加雕琢,便神氣活現、巍然磅礴。這種風格到了漢代達到了鼎盛,遺憾的是漢代以降,這樣的風格逐漸衰微。到了近現代,又因西洋雕塑傳統的介入,中國雕塑大有以西方寫實主義為體、為用的傾向。時至今日,以西方現當代藝術為參照的勢氣愈演愈烈,所以那種存在于我們文化中的寫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揚。與陵墓石刻相應的是地下陪葬俑。這些以陶、泥塑就的俑,從無到有,必須先醞釀于藝人心中,現實生活的溫情與苦難、農耕漁牧、勞作將息都要一起陪主人埋于地下。手制與模制的工藝決定了作者必須以最簡練的手法表現神意。形體的扁平和勢態的夸張及面部的簡約模糊構成了俑的獨立審美價值。這種個體造型還要服從于整體的情節與敘事性,因為陪伴主人的是由俑組成的“社會群體”。所以漢俑的一個重要風格特征就是每個俑都有著欲與外部聯系的表情或動態趨勢,有著與他人交流的“場”。常常我們看到出土俑時,便覺得是從某個群體背景中走出來一般。漢俑,為陪葬而作,但它投射了工匠們對極樂世界的遙想。不可否認,雕塑是現實的投影,但其震撼人心處,正在于中華民族汪洋狂恣的想象氣魄凝結于此。神意的瞬間,細節的捕捉,生命的真實,無不洋溢著濃郁雄渾的情韻。